俗话说“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。”介福乡在脱贫攻坚过程中,结合该乡陶瓷优势产业资源,积极探索出“企业+车间+贫困户”的“造血式”扶贫模式,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变身为陶瓷企业的“上班族”,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扶贫。
上午8:00左右,介福乡宏基陶瓷厂的生产车间已经忙碌了起来,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着赶制订单。铸坯车间的工人郑少波此时正在细心地灌浆,铸坯,他的妻子也在车间帮忙,郑少波完成的每个陶瓷坯件,由妻子负责修坯。夫妻搭档,每天可以做出150多个坯件,一个月下来,可以有6000元左右的收入。
郑少波原是国定标准贫困户,上有体弱多病的父母需长期用药,妻子要照顾一家老小且二胎待产,全家仅靠他一人在外打零工维持生计,家境极其困难。
自精准扶贫开展以来,在驻村工作队,各级帮扶干部的帮助下,郑少波转变观念,回乡就业,不仅学会了陶瓷滚压技艺,夫妻俩在当地的陶瓷企业也有了较为稳定的工作。
? 和郑少波一样有班上的还有福东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郑友谊,他目前是达盛窑陶瓷有限公司“就业扶贫基地”的一名员工,在基地就业一年来,郑友谊不仅有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幸福感,稳定的经济来源也让他有了一份安全感。
陶瓷产业是介福乡的支柱产业,近年来,介福乡立足产业优势,充分发挥陶瓷工业园区的优势,积极与相关企业对接联系,打造脱贫就业平台。2020年10月,介福乡在福建省泉州达盛窑陶瓷有限公司挂牌创建全县首个“就业扶贫基地”,该企业除了招聘过程中会优先录取贫困户,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,给他们提供比较好的就业岗位,还对他们进行长期的就业帮扶。
目前,“就业扶贫基地”里像郑友谊一样的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已实现脱贫致富。
据了解,介福乡目前有陶瓷上下游企业近200家。以“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精髓”为理念,介福乡在持续做大做强陶瓷产业的同时,有力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互融互通,交汇发展,推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转移就业,实现了“稳得住,有业就,能致富”的脱贫目标。
记者 | 谢丽琼 颜志庆 张斌瑛 |